136.7万辆!今年前10月,陕西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7.4%,增幅“跑赢”全国。数据背后是陕西汽车产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蓬勃发展的见证。
在龙头企业引领下,全省汽车产量持续攀升;汽车产业呈现出强劲的爆发力,跻身全国汽车产业第一梯队。
5分钟左右 下线一辆新车
一个个零部件在500多米长的生产线上,经过工人师傅、机器人等50个工位淬炼后,最终完成组装,生产线的末端,一辆辆崭新的汽车“穿靴戴帽”后华丽亮相,缓缓驶出生产线。
在陕汽控股汽车总装配厂,生产车间里热火朝天。生产线上,工人们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三五人一组配合默契:有的装配汽车底盘,有的进行电池配装,有的对汽车进行电缆连线,还有的给汽车安装电机和控制器,整个生产线有条不紊。
“现在看到的是电车生产线,这条生产线上5分钟左右就可以下线一辆新车。”生产办高级业务副经理季翔介绍。
置身于偌大的生产车间里,可以切身感受到智能制造给工业企业带来的生产速度。“我们采用的智能AGV输送线,从车架放置在AGV输送线上开始,车辆的配置信息就自动储存起来了,然后按照工位连续运行,车辆信息按照既定的规则传送,通过人机协作,实现螺栓拧紧精准控制、加注量精准匹配和检测项目的完美执行,同时可以将生产过程的实际数据实时传递到相应的系统服务器上进行备案、查询与运行。”季翔说,整个生产过程中互联网程度较高,车辆组装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看到生产信息。
在车辆轮胎装配工位,4台黄色的工业机器人同时紧张有序地进行抓取轮胎、拍照定位、螺母拧紧等一系列作业。“机器人正在为双桥6×4牵引车装配轮胎,以前需要6个人来完成这个工序,用时12分钟,现在只需要一个设备操作工,4分钟就搞定了。”季翔介绍,智能轮胎自动化装配工艺采用国内一流的装配工艺,对整车进行喷码的任务也由机器人承担完成。
龙头车企订单销量“双增”
目前,以陕汽集团等企业为龙头的陕西汽车产业已成为市场中抓创新、促转型的佼佼者。
陕汽集团在稳住传统燃油车市场的同时,积极布局新能源赛道,通过持续研发制造行业领先的新能源重卡,全力开拓新市场。此外,在中轻卡市场,陕汽商用车瞄准市场需求推出了“低碳物流”智云新能源卡车。
“今年1-11月,陕汽新能源重卡订单9258辆,同比增长240%,销量5617辆,同比增长103%。陕汽新能源轻卡订单6523辆,同比增长605%,销量5489辆,同比增长460%。”陕汽新能源业务推进办公室副主任、运营管理部副部长王华栋介绍,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基于陕汽在新能源产品开发方面的长期技术积累,联合产业链的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结合以大气污染治理为代表的环境保护需求,紧抓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转型的历史机遇,积极拓展新能源产品应用场景,进行全系列新能源产品储备和推广。
到今年10月底,陕汽控股已累计销售汽车13.8万辆,同比增加1.76%。其中,出口汽车5.3万辆,同比增加13%,新能源汽车销量超万辆,同比增加200%。
跻身全国汽车产业第一梯队
从“追赶”到“领跑”,陕西汽车产业从量变到质变,凭借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迅猛发展,成功跻身全国汽车产业第一梯队。前三季度,陕西汽车产业呈现出强劲的爆发力。在龙头企业引领下,产业整体逆势上扬。
据陕西省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月至10月,全省汽车产量136.7万辆,增幅高于全国14.4个百分点。同时,陕西汽车产量在全国排名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3位,连续超越湖北、吉林、浙江,从去年全国排名第十位跃升至第七位。
作为省汽车产业的重要承载地,经开区在汽车产业发展上同样持续发力。在陕汽、吉利的“链主”作用牵引下,经开区汽车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已成为西安乃至全省汽车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经开区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创新、龙头引领等手段,吸引了延锋、拓普、新泉等众多核心零部件骨干企业和上百家产业链配套企业,覆盖了从基础零部件到高端总成的全链条生产,促进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
随着陕西省汽车产业的加速推进,经开区更是紧跟步伐,不断深化与优秀汽车企业的合作与交流。近期,德创(陕西)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万辆新能源环卫专用车及氢能商用车零部件生产项目、西安恒辉瑞泰汽车内外饰件生产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的落户和投产,进一步壮大了经开区汽车产业集群的规模,提升了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从“技术迭代”迈向“系统升级”,经开区将与各汽车企业携手并进,共同探索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路径,为省市乃至全国汽车产业发展贡献更多“经开力量”。